中新网北京12月31日电 近日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医疗价值报告(2021)》指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充分发挥降本增效、方便快捷等价值效能,积极响应人民需求的社会责任价值,逐步形成聚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行业价值共识。
这份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中国出版社副社长陈秋霖研究团队撰稿,八点健闻出品,京东健康特别支持。报告在回顾行业发展历程、总结归纳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对新阶段互联网医疗发展定位和发展要求作出前瞻性讨论。
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中国出版社副社长陈秋霖。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行业井喷式增长
报告提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医疗发挥无接触、快速响应、突破地理空间壁垒等功能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社交隔离首先带来了用户进行线上就医的客观需要,从线上就医体验中给用户带来了新的认知,新的认知则将使用户逐步形成持续使用线上医疗服务的习惯,从而对其长期使用行为起到推动作用。
从供给端来看,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履行社会责任,此外,公立医院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投入防控,并加快入场开发建设自营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
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70亿元,相较于去年增长104%。而据艾媒咨询《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白皮书》更为乐观的测算,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预计2024年超过800亿元。
报告提到,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20%的中国医生进入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在线医疗服务,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相应的网上诊疗服务。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余家。
资料图:医护人员正在线答疑 方永乐 摄互联网医疗价值回归,医疗服务优化提升
报告称,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能够更为显著地发挥优化重组医疗资源的作用,延长传统医疗机构服务半径, 推动高质量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显现出其解决医疗资源稀缺性约束,特别是解决城乡间、地区间卫生服务 资源不均衡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对供给侧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而言,能够通过互联网医疗迅速联通患者需求、构建双向沟通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和医生时间成本,缓解线下公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的情况,分流患者的常见病、慢性病需求,把线下医疗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患者,同时将分散的时间留给其他有需要的患者,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较薄弱地区服务能力不足的困扰。
对于患者而言,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整合复诊、随访、咨询服务,让患者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医疗服务,避免重复医疗行为带来的不便。其次,互联网医疗服务不仅切实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也能够让患者避免因排队挂号、服务态度敷衍等原因而造成心理伤害。
报告称,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本身的迅速发展,也正在要求治理决策从顶层设计层面形成创新突破。以人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审慎包容、规范创新的原则为基础,形成覆盖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如解决互联网医疗标准规范、多点执业的利益协调、线上医疗服务的支付、明确互联网医疗模式中各要素的监管细则等问题,使“全民健康”成为国家、社会与行业的共同责任,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资料图:北京一家医院互联网“云诊室”。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价值依归
对于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报告提到,需要全面认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及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必要性,在政策、行业与用户戮力同心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等作用,以重塑更为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健康体系。
此外,需要遵循规律,在规范中推动创新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发展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自觉响应群众需要和互联网医疗发展需要。
作为行业的监管者,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医疗的特殊性、生命的唯一性与市场逐利性之间的潜在冲突,必须尊重医疗领域全流程的监管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医疗领域全程监管和责任倒追。
同时,报告提到,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互联网医疗同样需要秉承生命至上原则,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最终价值依归,才能在发展中不忘初心,摒弃流量思维和营利思维,构建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线上服务新业态。
报告建议,互联网医疗应围绕患者建立深度参与、即时高效的在线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一方面,通过个人健康档案的数字化记录和信息集成共享机制,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非必要医疗费用,让患者切实加入到疾病管理中来,增强主动健康管理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健康宣传教育功能,以互联网医疗的体验式认知为路径增强预防意识和健康维护意识,将健康管理的阵线前移,真正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