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平均8年带病生存,养老不是简单的医疗问题
互联网的确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出家门,可以与世界完美对接。买东西不用逛商店了,快递送到你家。想吃饭,不用进厨房,不用去饭店,下个单外卖小哥送到你家,还是热乎的。但是病了,或者说康复中想打针换药处理伤口,不去医院行吗?去年可能还不行呢,但今年就真有可能了。
因为今年年初,卫健委下发通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六地试点互联网加护理服务,也就是媒体的标题:网约护士,这个试点一开始,恐怕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最欢迎的。因为到2018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49亿。居家养病或治病,可想而知,会有多大的需求。那么网约护士,真的能和居家养老完美结合吗?进展如何?有哪些困难?好事儿,怎样才能真的办好?《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在家医养结合。
居家医养:“网约护士”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周刊》视频截图
上海的冯阿婆今年91岁。因为一次摔跤骨折,她已卧床三年,今年1月,更被查出严重阿尔兹海默症。与许多终末期的老人一样,冯阿婆插上了胃管和导尿管。因为老伴儿也患病住院,需要儿子陪护,平时,她主要靠儿媳周女士照顾。每次去医院,都需要全家人出动。儿子、儿媳已经60多岁,算是“小老人”,每回折腾完,都感觉搭进去半条命。
去年9月,经过医生介绍,他们开始使用社区医院的“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省去不少奔波。最近上海高温,冯阿婆呼吸比较短促,儿媳害怕她心脏出问题,约了护士到家做心电图,经过补贴折算,只比去医院贵40块钱。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率先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尝试利用护士的下班及休息时间,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本周公布的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这项布局出台的背景意义:去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我国居民将有近8年多的晚年生活需要带病生存,养老与求医已经密不可分。
两周前,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航空总医院正式启动“网约护士”服务。他们借助“金牌护士”这一互联网护理服务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从624名在职护士中遴选出97人。为保障患者享受到与院内相同质量的护理服务,医院制定了规范流程、应急预案,并组织培训、考核。
航空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文标 :护士到家里后,对整个疾病的观察是全周期的,相当于整个疾病变化,康复的过程,在我们护士、医院的视野范围之内。如果能在家庭解决的,我们就在家做了,如果在家出现变病情变化,需要医院及时就诊的,这样可以动员家属,接来专科专治,更好康复。
今年2月,卫健委的试点政策,肯定了此前探索提供网络护理服务的企业合法性,但也带来了产业洗牌与变革。“5年资历,护师职称”的高门槛,导致平台注册护士增速下降30%。但另一方面,客户需求却在急速上涨。目前,我国千人护士占有量只有3人,仅仅依靠400万在册护士的业余时间,如何弥补1.8亿老人养老的巨大缺口?
到去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是2.49亿,以每年几百万近千万的数字在增长,那现在毫无疑问已经超过了2.5亿。再有几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就将超过3亿,什么概念,如果单独是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排第四。正是这个庞大的数字,让我们下意识的就会为网约护士叫好。但是与这个庞大的数字相比较,目前中国注册的护士总数也刚超过400万,还得优先满足医院的门诊和急诊以及住院这些刚性需求。需求巨大,供给跟不上,怎么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或许我们可以去一个医养结合的试点城市四川攀枝花看一看,最近他们刚刚因为这方面工作的探索,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表彰了。
社区医养:“健康小屋”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周刊》视频截图
在攀钢矿业小区,有一个面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的“健康小屋”。附近的居民,随时可以到这里来检查一下身体状况。在“健康小屋”既可以做常规的检查,周一周五还有大医院的医生来巡诊。碰到一些突发疾病,“健康小屋”的护士还可以辅助老人,通过这个远程诊疗平台,和大医院的医生进行实时会诊。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刘敏:这个健康小屋,其实就是我们互联网医疗的线下体验店,这些老人,可以就近去接受一些基础诊疗服务。同时,通过我们远程医疗平台,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体系,为我们这些老百姓,这些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支撑。
在本周一,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提到,2022年,所有养老机构要做到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周三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求,社区医疗、养老、家政等生活设施,应该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国家将给予相应的财税支持。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前主席励建安:如果我们仅仅用医疗网络的方式解决问题,网络药品配送是可能的,但养老不是简单的医疗问题。未来发展趋向,一定要高度提倡我们有最好的,适老化建筑设计的养老群体要出现,而这个养老群体最好的方式是,康养融合或者叫医养融合的方式,而不只是办一个孤立的养老院,或者办一个孤立的医院。
在过去的这个7月份,中国一个相当大的动作就是推出健康中国行动。这个行动的第1关键点,就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改变,由过去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种转变就意味着预防为主,而且全社会都要参与,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发生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面对一个数字,去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意味着,我们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是要带病生存的。能缩短这个时间吗?还有哪些要改变的东西?个人有哪些新的选择?社会又在提供哪些新的可选择的尝试?
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周刊》视频截图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前主席励建安:我们现在家庭不是为老年人设计的,所以它肯定不是适老化的家居设计,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适老化的家居设计。这个设计的地点,一定不是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家,而是我们要换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未来的养老和医疗融合在一起的结合体。
湖南湘潭的一家养老机构中,慢病老人,外加轻、中度失能的居家式康养床位就占到总床位数的将近60%,此外,还有全失能且罹患重病、临终关怀类老人床位和向社会开放的普通病床,而无论哪种类别的入住者,现存护士和医师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护理需要,该机构便探索开源性的护工培训。
学习护理者大多来自乡村妇女,翻身、喂食等护理操作,要经国家标准化培训,持证上岗,每月还要进行四次实训考核,以更好满足老人基本护理需求。此外,费用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6000元的费用在湘潭不是一个小数目,机构也在探索儿女拿本经储蓄一获利息等支持养老的方式。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向明凯:对老年人来讲,最大负担是什么?就是一旦失能失智后,就导致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因护致贫。那么参照国外一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践,现在党和政府也在一些城市,提倡长期照护保险的试点改革落地,我们也希望长期照护保险早一点在全国落地。
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资金或服务保障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满三年,该险试点中的家庭缓解了支付风险,改善了个人生活质量,也带动了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形成,同时解绑了子女物质与道德压力。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前主席励建安:我们老年人自己创造的财富,主要目的是留给我们自己的,要保证我们养老,老年人要过体面的生活,那么这笔钱能不能变成养老金融的一部分,用在我们自己生命的最后这段时间。
中国快步的走向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现实。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年轻老人占绝大多数的前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还有几年甚至10年的时间,去做好改变和准备,等到高龄及失能的老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再准备恐怕就来不及了。所以政府与政策,社会与个人,都要加快速度去应对这种挑战。对于个人可能要多说一句话,我们越来越会明白一个道理,储蓄健康可能比储蓄金钱还显得更重要一些。